不怕大風大浪的人,有12項永久技能
發布時間:2020-07-21 , 發布人:華恒智信分析員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只要掌握了這12項技能,我們就可以在不確定性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確定性。
近些年來,我們遭遇了太多“黑天鵝”事件。
貿易戰突如其來,疫情來勢洶洶,經濟衰退初顯,美股接連熔斷,各類病害頻發….
動蕩不安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唱衰時運的言論甚囂塵上,“你現在過的每一天都會是今后最好的一天”。
每個人都充滿了焦慮,一方面是難以抵抗的時代大環境,一方面是科技的車輪滾滾向前,誰都不知道有一天自己的工作是否會被AI取代。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變數、技術飛速進步的世界中,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唯一不變的便是變”,一定程度上,這句話是對的。
但是,也有些事情從根本上不會發生改變。
這些不變的因素更值得考慮:無論周圍環境如何變化,都能發揮作用和力量的技能、品質、價值觀和角色,那些能夠習得、投資和培養的技能。我們將其稱為“永久技能”。
混沌君拆解了基蘭·弗拉納根和丹·格雷戈里的《本事》一書。他們采訪并調查了全球上百位優秀的人,發現有12項技能可以被稱之為“永久技能”,無論世界如何變化,只要掌握了這些技能,我們就可以在不確定性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確定性。
恐懼變化是人類的天性,但同時,我們也活在一個激變的時代之中。
正因為如此,如何應對變化,變成人類社會需要共同探索的一個重要命題。
變化擁有多個維度,但有三個方面是最重要的——變化中的事物;需要改變的事物;未改變的事物。
變化的三維
大多數人都會關注變化中的事物,這通常是最顯著的,也是最讓人手忙腳亂的。
杰出者,會關注到需要改變的事物,很多偉大的創新,正是源于此。
甚少有人關注到未改變的事物,它們是沉默的石頭,在激蕩的時代中,不發出一絲聲響。但是在探索未來、為未來做準備的時候,這一維度卻是最重要的。
我們需要知道,在激蕩時代之中,什么是不會改變的。
為了找出這些不會改變的事物,基蘭·弗拉納根和丹·格雷戈里進行了為期十年的研究調查。
他們從國際行業部門團隊、人力資源顧問、領導力發展組織和包括普華永道在內的專業服務公司處獲取了行業清單,并列出了每一個行業的專家,總共有100多位,然后對這些專家進行至少1小時的訪談,主要圍繞七個問題:
在你的事業中,對于你和你的成功而言最重要的三大技能是什么?
你認為自己領域或行業中現在最重要的生活和工作技能是什么?
你認為未來最重要的生活和工作技能是什么?
什么技能最可能被外包或由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自動化?你認為什么技能無法被外包或自動化?
你會將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投資在教育的哪些方面?你子女的教育呢?
你認為對于任何類型的成功而言最重要的三大技能是什么?
對于你所服務行業的人、客戶和消費者或是選民而言,最重要或最具價值的將會是什么?
除此之外,他們還與幾乎每個行業部門和類別的領導團隊都進行了戰略性對話,通過社交媒體對成千上萬的個體進行調查。
最終,總結出了12項永久性技能,它們可以被分成三大類,這些技能在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共通的。
01、創造力:創造未來是預測未來的最佳方式
幾乎所有人都同意,未來機器人將會主導重復性的工作,而人則承擔更富創造力的工作。但大多數人卻又不認為自己具備創造力。
這是因為我們對創造力懷有偏見:創造力是天賦,不是能夠通過努力實現的。我們通常用“天才之舉”“靈光一現”來形容創造力瞬間。
雖然某個點子像是突然冒出來一樣,但實際上,這是我們之前投qi注努力換來的結果。
從研究結果來看,創造力更多的是依靠訓練,而非天賦。創造力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技能。
每個人都高度需要四個創造技能:
1、洞察力
歷史上獲得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夠在已有知識中產生新的洞察的人,未來也將如此。
正如發明照明燈罩的人并不是蠟燭匠,發明電話的人也并非電報操作員,構思出優步(Uber)的人并不是出租車司機一樣,無論收集了多少信息,也無論數據有多么智能,只有將人類的洞察力與理解運用其上,才能創造出新的事物。
我們今天活在一個數據量非常大的世界里,我們反復地強調大數據,但如果沒有洞察、理解與構建,再多的數據也只是數字而已。
為了提升我們的洞察力,應考慮學習下列技能:
(一)不要迷信數據,重要的是數據傳遞出的信號和模式
你需要懂得閱讀的不僅僅是些數字。每個人獲得的東西是一樣的,重要的是你得出自己結論的方式。
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曾做過一個“牛津街測試”(牛津街是位于悉尼一富裕郊區的高級購物地段):當大多數經濟學家習慣于依靠圖表分析時,他卻走到牛津街去看有多少出租的告示牌。
這位經濟學家所看到的信號遠不止是數字,他通過人們的情緒、購物習慣、成功的企業及其能夠被看到的領域等因素來衡量經濟的波動。
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澳大利亞時尚品牌Wombat創始人克萊爾·珍妮弗選擇新店的依據是“枝葉繁茂的大樹和毛茸茸的狗”,乍聽之下,這種說法與科學好像完全不搭邊,但事實上,這是一種提煉后的思考方式。克萊爾所做的是閱讀并追蹤目標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如果她僅憑人口信息或人口統計研究則很有可能會忽略。
(二)注意偏見
囿于個人的經歷和眼界,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偏見,這會嚴重影響到我們洞察的結果。
例如,同一個問題采用不同問法可能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正如BBC喜劇《是的!首相》中所展示的:
亨弗里 :您是否擔心失業年輕人的數量?
伯納德 :沒錯。
亨弗里 :您是否擔心青年犯罪率會提高?
伯納德 :對。
亨弗里 :您是否覺得我們的綜合性學校缺乏紀律?
伯納德 :對。
亨弗里 :您是否贊同年輕人會希望他們的生活中多些權威和領導?
伯納德 :是。
亨弗里 :您覺得他們是否會應對挑戰?
伯納德 :是。
亨弗里 :您是否贊成恢復兵役?
伯納德 :贊成。
而換一種問法則會得到完全不同的答案:
亨弗里 :您是否擔心戰爭會帶來危害?
伯納德 :對。
亨弗里 :您是否擔心武器擴散?
伯納德 :對。
亨弗里 :您是否認為,給年輕人qiang支并教他們如何殺人是很危qiang險的事?
伯納德 :對。
亨弗里 :您是否認為強迫人們違背自己意愿拿起武器是錯的?
伯納德 :是。
亨弗里 :那么您是否反對恢復兵役呢?
伯納德 :是。
因此,我們要留心自己的價值觀和經歷帶來的偏見,避免對我們的洞察造成影響。
(三)從對立面考慮問題
創新,意味著要打破現有體系。但比起期待獲得更美好的事物,我們通常會更害怕失去現有的事物。
這種對失去的恐懼會成為一個牢籠,阻止我們拓展。這時候,使用反向思維是個很好的方式。
美國國土安全局在“9·11”事件后,請好萊塢的編劇為未來的恐怖襲擊“制作原型”,這使軍事戰略家能夠為可能出現的結果制訂計劃。
同樣的思路,我們可以去設想有什么東西會對我們未來產生威脅,然后訓練自己如何應對害怕發生的事物。
與要求創新的思路不同,這是從保護自己所知的立場出發進行創造,而不是摧毀現有的世界。
運用到企業上,也會使得團隊更加開放,并且更能真正地去設想哪些事物可能會對企業造成破壞。
這種反向思考在獲得洞見、激發創意方面是極為有用的工具。
(四)去理解,而非僅是分析
豐田集團有一條重要的價值守則——“現地現物”,即親自去看看。
業余人士知其然,專業人士則必須知其所以然。很多問題上,我們需要追本溯源,要做到這點,需要親自參與其中。
數據所能反映的問題往往比較單一,而真正發生的事往往是復雜多元的原因共同導致的結果。你需要進入并了解產生問題的對象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五)從收集的信息中進行意義構建
你所創造的意義勝過原始數字。
我們需要花時間去發現數據背后所蘊含的東西,思考它可以是什么,應該是什么,甚至需要是什么。
數據并非答案,只是輸入。從事物中構建意義的能力非常重要,這是一種將情境、經驗、相關類比及直覺擺上臺面的能力。
很多成功的商業故事會這么講:某人通過觀察數據,發現了某種需求,最終實現了創新。一切總是顯得如此單一、明顯和簡單。
但實際上,故事總是會省略困惑和過失,使得意義的形成好像輕而易舉,讓我們覺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都是擺在數據明面上的東西。
意義構建并不容易,它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設想和探索各種可能性,并將各種輸入集合得出結論,形成明確的判斷,做出有力的決策。
2、轉化力
古往今來,人類一直在尋找能點石成金的方法。能夠將某物從生命的一個維度轉化到另一維度,并通過這一轉化增加其價值,這個過程非常令人著迷。
轉化這一技能并未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之中。在今天,能把原材料,甚至是原始想法轉化為商業資產或社會制度的能力,依舊能夠定義成功。
更好地提高轉化力,我們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尋找問題的“大主題”
未來的工作場所與我們現知的工作場所將不再相同,我們可能會運營多個項目并承擔多種角色和職責,而不是像父輩一樣連續多年從事單一的“職業”。
這意味著能否獲取關鍵概念、經歷、技能,并將其重新運用于新的情景、應用和角色之中變得至關重要。
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會首先迷失在瑣碎之中,但明確某一問題的更宏大的主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英國大歐盟德街醫院與法拉利之間的合作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
20世紀90年代,該醫院在轉移病人方面遇到了問題。以高標準護理和人才專業性而聞名全球的他們,盡管醫生、護士、管理人員等素質都很高,還是無法將失誤率降到可接受的標準之內。
比起迷失在流程的瑣碎之中,他們迅速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大主題并非特定的手術或醫療護理,而在于迅速、準確、緊急的傳送。
為此,他們聘請了一位法拉利F1賽事的后勤人員。他迅速找到了在傳送中缺失的角色:招呼車輛進入并協調休息站的“交通糾察員”。這一角色后來被分配給了麻醉師。
結果是,以前病人設施與信息錯誤率高達近30% ;實施新方案后,錯誤率降至10%。
正確地認識所要解決的某個問題的類型如此重要,對問題進行重新定義會極大地影響可能產生的策略及解決方案。
(二)將已有經驗轉移、融合
在流動性更強的工作場所中,硬技能并不總能輕易地進行轉移,但其他技能轉移可能更為容易。
例如,有一個在廣告業非常優秀的廣告人,但他此前曾在律師行業從業多年。這兩個職業看似毫不相關,但對比這兩個職業的共同點,便會發現這一步跨度也并沒有那么大——這兩個職業均是運用事實、情緒和說服力來做案例,兩者均需要使客戶采納你的建議,并且與其一道達成他們希望的結果。
相似之處一直存在,當我們能將不同的技能和不同來源的想法整合成清晰連貫的新想法時,就能通匯貫通,這對于創新非常重要。
(三)保持廣泛的興趣和非凡的好奇心
史蒂夫·喬布斯曾對書法感興趣,從大學退學后便沉迷于此,我們現在能夠使用各種字體得益于他的好奇心。
與此類似,發明了尼龍搭扣的喬治·麥斯托最初也并非企業家,而是一名喜歡戶外運動的電子工程師。
某天出門參加戶外運動時,他被粘在褲子上的刺果引發了好奇心。回到家后,他用顯微鏡對其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發現了刺果上面布滿了鉤刺,可以運用人造材料來復制這一鉤刺。這一好奇心的簡單實踐創造了尼龍搭扣,這一發明銷售全球,并且每年創收約達1億美元。
當你發現此前未曾發現的關系時,便會產生概念性的突破,
但對大多數人而言,教育和技能組合越來越深入,但卻越來越局限,而這樣就會缺乏“無關刺激因素”,進而會限制我們的創造力。
解決辦法是好奇心——好奇心讓我們能夠收集自己預期外的想法,并且戰略性地產生某種“隨意性”。
興趣與好奇心能夠讓你脫穎而出,機器人將很難取代。
(四)創造意料之外的融合
“創造力僅僅是聯結事物,”史蒂夫·喬布斯評價道,“當你問那些富有創意的人是如何做到某事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有點不好意思,因為他們并不是真的去做,而僅僅是發現了一些東西。”
通常情況下,創造力都絕非“創造”,而是在現有的想法與思考基礎上,以新的方式融合產生對眼前事物的全新看法。
分析了成百上千專利的專利審查員根里奇·阿爾舒勒發現,最成功的商業專利通常都是將已有事物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進行組合。
威廉·伊恩·比德莫爾·貝弗里奇在他的《科學調查的藝術》一書中同樣也評價了這一現象:“創意通常包含在兩個及以上事物或想法間尋找此前未有的聯系或相似之處。”
如果我們要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一方面要經驗豐富,但另一方面也要保持開放,并試圖將所熟知的事物以不同方式融合。
(五)學著像孩子一樣重新確定目標
對于孩子而言,他們接觸到的東西可能會發展成為任何事物。一根小木棍可以變成一支機械qiang或魔法棒,一個紙箱可以變成一間樹屋或裝備火箭的艦船。
當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都能憑直覺將事物和想法的用途進行重新定義,但長大成年后,這一天賦卻漸漸地退化了。
這種在獲得某物后思考它能作何他用,以及思考我們能將其變成別的東西的能力,對于創造力而言是極其有力的工具。
事實上,當今占領頭條的商業成功事例就是轉化力的典型案例,將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轉化為有用的東西,例如優步、愛彼迎、共享單車。
轉化是決定人類歷史進步的能力,它不僅是發明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也是認識人類和發現資源中的價值并實現價值,將其激活以獲得商業效益或社會收益的一種能力。
3、問題解決力
創造力,核心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技能。當下,問題日漸復雜,更使得問題解決力成為永久技能。
這并非所有的創造力都產生于問題意識,而是說創造力是由“怎樣能夠更好”的心態促生。
富有創意的思考者會力圖改進事物,他們不會逃避挑戰和障礙,明白問題是創新的生機所在。
世界永遠需要能夠改進事物的人,如果能夠做到如下幾點,我們也能成為其中之一:
(一)學會熱愛問題
我們想提升問題解決力,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如何找到值得解決的問題?
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我們習慣忽略問題、等待他人解決。但如果不能發現問題和積極對待問題,那又何談問題解決力?
即使發現了問題并著手解決,過程中也會遇到新的問題。但不要抗拒,要學會熱愛問題,你會發現,事實上,我們所受的限制越大,創意就越豐富。
(二)思考問題,而非思考陳述
陳述和問題,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我們需要建一座橋”這一陳述與“我們如何穿過這條河”這一問題完全不一樣。
前者封鎖了其他可能性,而后者則是對各種可能性開放。
在解決問題時將陳述轉為提問,能夠積極地推動我們的大腦去考慮不同的解決方案,進而發現單一方案無法發現的聯系。問題會改變我們實踐的參數。
(三)尋找多種答案,不限于唯一答案
我們在學校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尋求正確答案 :2加2等于4,氫和氧按2∶1的比例結合會產生水等。
但我們在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和相互關聯,很少有唯一的正確答案。這使得我們培養尋找多個答案的能力變得無比重要。
但人類大腦容易走捷徑,如果我們已經找到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愿意再去尋找其他方案。
但最合適的答案,往往都不是第一個答案。根據研究,即使想到了兩三個解決方案,人類的惰性會傾向于選擇第二個和第三個答案,但這兩個答案也僅只是在尋找到的答案中相對比較好的答案,并非是最優的答案。
要想產生前所未見的想法與創意,我們必須要愿意付出比預期更多的努力,把想法的數量增加至10個、 100個,甚至10000個。
(四)創造是努力的結果
解決問題的秘訣是努力,而我們精神的惰性是收獲創新果實的最大障礙。
歷史上的名人,大多都提到自己的成功、創造源于努力,愛因斯坦就曾坦言“我并非有多聰明,只不過花在問題上的時間比你們多罷了。”
暢銷書作家格雷夫點明,任何人都能產生好想法,但偉大的想法往往出自努力這一本質:
我非常認同任何地方甚至任何人都能產生好想法,但是偉大的想法往往來自不斷地進行創新思考、投入地解決手頭問題并通過調查許多不同領域積極尋找靈感的人。這并非魔法,只不過是努力而已。
我們必須比大多數人更加努力地解決問題。
(五)“敗”得其所
沒有所謂的失敗?錯,失敗真實存在,但并非總是壞事。
但也有敗得很糟糕的案例:一次次地重蹈覆轍,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卻不吸取教訓,沒有改變,甚至不愿嘗試新事物實踐新的策略。
敗得正確的案例,應當學習科學家們。科學家們一般都會將其失敗案例歸檔標注,這樣一來其他人便更容易找到這些案例并從中學習。
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思考方式,“敗”得其所。不要將失敗視為結局,而是將其視為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因為創新是不斷進行和反復的過程。
“敗”得其所,我們必須要接納所有的失敗,以便從中學習。
4、靈活性
達爾文的理論有很多爭論,但不可否認的是,不是強者生存,而是適者生存。
具有適應性以及愿意采取靈活的方式對人類獲得成功十分關鍵。
使思維變得更加靈活的能力是個永久技能。靈活的思維能夠重構我們的思考、反應、常規做法,并且產生更多有效的解決方案和選項。
靈活性使我們在遇到阻礙時能夠繼續前行,在無解時能夠重新思考,在絕望時能夠重新構想。擁有此技能,我們能變得更好。
要提高靈活性,我們必須 :
(一)將韌性視為思維靈活性
韌性不是“堅固”,它更多地與思維靈活性、適應能力以及應對挑戰后的“復原”能力聯系在一起。
換句話說,韌性的核心是種創造技能,它對于靈活性而言十分關鍵。我們需要將自己對韌性的理解從“沖向同一面不可破的墻而不喪失熱情”轉為“帶著熱情嘗試新的方式”。
基蘭在其主旨演講和團隊培訓中經常談到韌性的“ 6R”:第一,重構(reframe);第二,重組(regroup);第三,重想(rethink);第四,重做(rework);第五,獎勵(reward);第六,加強(reinforce)。
因此,我們需要在下列方面增加自己的思維靈活性 :
第一,如何對挑戰進行解讀(重構);
第二,如何與自己的團隊和網絡進行合作與協調(重組);
第三,決定實施的策略(重想);
第四,重復采取的方式(重做);
第五,認可進展(獎勵);
第六,衡量和保持進展(加強)。
雖然我們無法決定發生什么,但我們可以采取更靈活的反應來面對生活投下的驚雷并繼續前行。
(二)設想其他的框架或領域
在電影《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扮演的角色鼓勵他所有的學生爬上桌子,這樣他們便可能以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房間,去觀察這個世界的不同面向。
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轉換方式。
通過設想另一個框架或領域,靈活看待我們的思考方式和選擇相信的事物,我們便能夠探索“不可能”背后所蘊含的東西,然后反向作用到我們當前的情況中。
(三)沖破自身障礙
創造力的最大障礙之一便是我們的大腦本身,我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個模式制定機器,運作的軟件基礎就是學習然后無限重復。
偉大的思想家會對常見的事物產生疑問,他們會沖破自身的預期,從不止步于顯而易見的答案,并且他們不會滿足于此前已做過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他們愿意去質疑自己相信的東西。
(四)挑戰自己的假設
英國最具創造力的主廚赫斯頓·布魯門撒爾以其創意菜單而知名,不過他的創意及思維靈活性并不限于他的烹調方法,他同樣是一名極富創意的思考者。
他負責為皇家海軍潛艇上的人員供餐,任務是改善船上提供的食物的質量。
但他不僅僅只做了這些,他不僅為飲食單調的潛艇人員提供了美味的食譜,而且還重新思考了食物的準備、儲藏的方式。
通過真空密封保存的方式,延長了食品的保鮮期,然后采用真空低溫烹調法來準備食物。這不僅提升了食物的口感,而且減少了儲藏所需的空間。這意味著皇家海軍能夠在潛艇上儲存更多食物,從而能夠在海上停留更長時間。
改造廚房的同時,他提升了潛艇的軍事能力。
這件事的基礎假設是廚師只能優化食物,但布魯門撒爾打破了這一假設。
妨礙靈活反應的一大觀念是“這是上層人士要做的事”,當然,問題在于該“上層人士”可能并非最佳的創新者。尤其是,他們往往為了維持現狀而遏止創新。
只有那些愿意質疑自己和他人的假設的人,在面對變化時才能靈活變通,與時俱進。
(五)培養多元化意識
“當你僅僅擁有一把錘子,那么所有的東西在你看來都像釘子。”
換句話說,我們傾向于極度依賴一個或兩個工具來解決問題,但這遠遠不夠。我們必須提升我們的觀察力,使我們能夠捕獲可能錯過的信息,從而更好地靈活應對。
有一個訓練可以很好地培養觀察力:
挖掘出入
這個方法叫做“挖掘出入”。它包括傾聽他人講述自己做了什么,以及觀察他們實際上做了什么。在這兩者中間總是會有出入,真正的精華就在這個出入之中。若能夠消除這一出入,那么你便能夠有足夠的靈活性去產生人們想要并且會真正采用的想法。
要明確這一出入,需要多重輸入。你需要聆聽人們講了什么,并注意什么是他們沒講的,弄明白他們為什么要講這些,然后仔細觀察他們用什么方法做了哪些事。
02、溝通力:溝通的技能極端重要
溝通的技能包括影響、 吸引、 銷售、 展示、領導力技能,我們通常認為溝通技能是軟技能,不值一提。
實際上,正是這些技能,影響了人類的進程。
采訪到的每個人在講到對自己的成功至關重要的技能時,都會提到溝通技能,并再三強調它是最難習得的技能,這是從個人職位轉變為領導時最為重要的技能。
斯考特·貝爾斯認為,在未來,“技術性能可以通過芯片植入人的大腦, 但這些‘人性’的技能則將經久不衰,永遠具有其重要性”。
大尺度來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致,無論做任何事,都依賴人們的合作,而其中,溝通必不可少,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環。
就個人而言,現在的經濟環境下人們有著大量的就業選擇,創業率也達到了歷史新高,這使得我們不僅要具備讓顧客買賬的能力,還要有吸引心儀的人才加入團隊、并肩作戰的能力,這對企業、領導力和事業的可持續性而言至關重要。
不良的溝通技能是導致員工消極、人員流失、關系破裂、代際間隔離感最常提到的原因。
與之相對,讀懂他人、理解他人并且采取能夠讓對方感覺被激勵、被理解、受鼓舞的能力,將會是未來技能組合里的重要部分。
鑒于這些原因,我們認定溝通技能為我們第二組永久技能,它分為四個部分:
1、影響力
沒有影響力的想法是無效的,缺乏影響力的想法和人都是無能的。
在歷史的長河中,能夠用自己的想法去激勵他人,使他人信服你的作用并獲得支持,這一能力即便在最小的社會和組織群體中都是一個關鍵因素。
影響力使我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意愿協商協議、塑造觀點、帶動社會變革、建立能夠產生商業與社會價值的企業與組織。
若我們希望賦予我們的想法和思考生命力,那么就必須要具備影響力。
創造力非常重要,但同時研究也表明,提升這些想法、解決方案和應對方式的影響力同等重要。尤其是對于領導者,若無法拓展用戶、得到認可,并鼓舞他人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那么就永遠無法實現潛能。
許多很棒的想法和人之所以會失敗,不是因為他們自身有什么問題,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被認可。
隨著當今科技的發展,選擇的規模、信息和選項持續增長,影響力在未來只會越來越重要。理解下面這五點能夠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影響力:
(一)你所做的事,實質上是將自己兜售出去,你需要知道自己真正“銷售”的是什么。
(二)在向人展示你的觀點、想法時,始終設想,這對目標對象有什么好處,而不是僅展示優點。
(三)展示你將幫助他們成為怎樣的人。
(四)盡可能多花心思去理解身邊的人,將自己的關注點從自身、自己的行業、自己的世界觀轉移到外部。
(五)當要分享你的想法、價值觀和指令時,選擇用講故事的方式。
2、團隊建設
肯尼斯·布蘭查德有一句廣為流傳的格言:“沒有完美的個人,只有完美的團隊。”。
盡管西方世界喜歡歌頌“孤軍奮戰的英雄”,但實際上沒有人能夠完全僅靠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情。
個人成功從來都是虛構的,團隊成功才是事實。
團隊改變了歷史,曾打倒了帝國,又建立了帝國,他們推動著人類前進。對于團隊合作、團隊建設以及利用集體力量的需求永遠不會減少,而且會不斷增加。這意味著使團隊良好協作、團結團隊、領導和鼓勵團隊的能力是項永久需求的技能。
要想更好地協調他人、促進團隊協力合作,并營造共同的目標與合作的文化,你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
(一)打造值得歸屬的文化
(二)打破不同職務成員之間的藩籬,責任共擔,榮譽共享
(三)盡量使團隊構成多元化
(四)建立“完整”的團隊網絡,使團隊中包括導師、促進者、后部支持者和反對者四種角色
(五)使成員相互之間建立聯系,而非僅與領導者關聯
3、信任
信任是一切合作的起始點。
在社交媒體無數謠言和冗余信息充斥的當下,信任更是變得極端重要,我們往往會相信我們信任的人所發表的信息和言論,即使那可能不是真相。
對于個人來講,產生信任的能力需要的不僅是向他人傳播你的用處和專業知識的能力,還需要能夠證明你能說到做到。
要想增強信任,你可以 :
(一)培養思想領導力——不僅要理解自己的領域,還要對其改進,產生新知識
(二)培育自己的社群,成為別人在需要專業指導、傾聽或認可的時候會去找的那個人
(三)你不需要十全十美,適當展露自己的弱點會更好地建立信任
(四)做超出別人預期的事,會讓你的故事得以被分享,形成口碑
4、理解力
人類溝通最關鍵的斷裂點在于所說、所寫或所設想的內容與被理解的內容之間的距離。
在當下,我們更多地依靠手機來傳遞信息,交流溝通,而脫離了面對面的情景,沒有了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的輔助,信息傳遞者和接收者之間的溝壑會變得越來越大。
而在未來,我們還很有可能要與機器進行溝通,這意味著溝通之間的差異將會越來越大。
無論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甚至是未來的人與機器之間,能理解對方并以對方所理解的方式傳遞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一項技能。
如果能夠以他人不僅能聽進去而且還能予以實踐的方式去講述某事,也將成為成功的關鍵。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
(一)運用比喻、凝練、切分步驟、簡化流程、以及提示重點的方式將復雜的信息簡化
(二)學會在繁雜的信息中分辨重要信息,并學會對信息的重要性進行排序
(三)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適用場合,例如專業溝通中要使用專業語言,而在大眾傳播中要使用視覺語言
(四)理解我們不是在分發信息,而是應當是運用信息達成加強理解、提升能力的目的
(五)將事物進行分解小塊,使其變得易理解、可實現且可執行
03、控制力:把握不了自己的人無法掌握他人
成功人士都承認,自我管理的能力對任何個人的生理和財務方面的成就都至關重要。
我們需要知道如何選擇去分享和使用資源,我們的注意力應放在哪里,我們認為什么樣的社會是好的、正確的且有價值的,以及我們如何使用自己的時間,甚至還有我們與誰一起使用這些時間。
我們需要學會“控制”自己,才能在激變的世界中以不變應萬變。
1、自我控制
常言道,我們需要“打好手中的牌”,要能漂亮地成為最后的贏家,我們必須要學會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其實就是了解自己是誰,了解什么能夠提升你和激勵你,明確自己應該關注的地方,選擇自己的心態。
自我控制最終將使你準備好盡力而為,將情緒浪費和干擾最小化,從而使你能夠成功地做出你希望的改變
學習如何掌控自己是一生中最必要的技能之一,也是我們永遠需要的技能,若能做到以下幾點,便能學會掌控自己 :
(一)充分認識自己的缺點,也充分認識自己的長處,這不僅僅是簡單的“知道”,需要著重關注的是,每個優勢都有其負面,而每個劣勢都有其正面,要探索其會產生的影響。
(二)明白我們的情緒只是對自己的經歷和所出環境的一種反饋,它不全然正確。
(三)心態是可以選擇的,面對事情選擇最有利那種心態。
(四)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尤其是控制將自己的時間花費給誰。
(五)不要試圖掌控一切,只關注你可以控制的事。
2、資源管理
無論是時間、金錢、精力或人,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沒有人能擁有自己想要的所有資源,因此我們需要戰略性地運用好現有的資源。
那么,如何培養自己的資源管理技能呢?
(一)對自己的資源進行充分評估再進行配置。
(二)弄清自己依靠哪些無形資源來保持動力和進步(個人精力、精神健康、生理健康、熱情等),并注意自己花費這些資源的場所與時間。當消耗過多時,要引起注意。同時努力消除任何低效情況(人、任務、障礙)。
(三)選擇能夠促生緊張感和行動的參考標準(例如谷歌的壽命倒計時軟件),這對我們珍惜時間、金錢、精力,甚至是有形資源都極為重要。
(四)不要只追求資源的數量,也要衡量質量。
(五)在明白自己擁有什么及其所處條件之外,了解資源的使用時機也是資源管理的關鍵點。
(六)允許自己在一定的誤差范圍內犯錯。
3、執行力
有不計其數的勵志名言都在提醒我們執行能力的重要性。
盡管如此,執行的能力仍是我們需要繼續培養的永久技能之一。
如何提高我們的執行能力呢?
(一)限制自己的選項。更多并不意味著更好,我們必須學會快速刪除選項,從而使自己能夠真正地做出選擇。
(二)“你不需要一開始就很強大,但你需要開始變得強大。”如果你想要體型勻稱,那么今天就開始并且只步行到街角,明天你就可以步行到下個街角,循序漸進。
(三)停止責備自己,與真實的自己共處。刻意的設計勝過自律,如果你因為冬日早晨換衣服過于寒冷而放棄晨練,你不如穿著運動服睡覺。
(四)執行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自我懷疑,其實大多數厲害的人,都是包裝出來的,無須因他人的成功而限制自己的前進。
(五)看淡結果,50分的完成大于100分的開始。
永久技能值得投資。無論未來如何,這些技能都會具有價值并且會為我們帶來成功。若我們想要使自己、我們的子女以及我們的團隊跟上時代且富有遠見,我們都需要在永久技能上好好投入。
當然最大的力量還是在于自己。借用托爾斯泰的名言 :若我們想要改變世界,首先我們必須努力改變自己,抱怨變化或希望其消失的做法無濟于事。無論我們選擇將自己的精力和興趣投入哪方面,做好準備和堅韌不拔都會是十分重要的資產。
最后,也許是最重要的一點,對技能和能力的培養以及對終身教育和個人重塑與發展的需求本身就是一項永久技能。
作者 | 大雨 來源:混沌大學(ID:hundun-university)